迹疆百土觅文华,研支同力助乡兴 国内

2023-08-01
摘要:南疆地区拥有丰富而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在实行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迹语榴韵实践团于7月14日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新和县开展为期14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调研民族特色文化,助力南疆乡村发展建设。 听天籁器音,品加依乐韵 为探寻少数民族特色与文化传承,迹语调研小队来到了享有“中...

南疆地区拥有丰富而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在实行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迹语榴韵实践团于7月14日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新和县开展为期14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调研民族特色文化,助力南疆乡村发展建设。

听天籁器音,品加依乐韵

为探寻少数民族特色与文化传承,迹语调研小队来到了享有“中国新疆民间手工乐器制作第一村”美誉的新和县加依村,其制作技艺约有两千多年历史,于2008年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月18日,调研队成员们前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艾依提·依明老人家中进行采访,推开民居庭院大门,各式色彩明艳、制作精巧的乐器映入眼帘,来到乐器制作地,许多原木段、木条、琴身等材料与半成品整齐地堆放在各处,随着艾依提·依明老人徒弟的热情介绍,队员们走进民族特色乐器的世界。

实践队员正在体验特色乐器。宋闻铭摄

在与制琴手艺人的交谈中,队员们学习了以都塔尔、弹拨尔、萨塔尔为代表的民族乐器基本制作方式,制瓢形琴身以木条粘合,再添加不同数目与材质的琴弦,经过数位匠人的分工序合作,令人惊叹的各式民族乐器在加依诞生。

通过采访交流队员们还了解到正常情况下,一个月可完整制出三件乐器,之所以时间如此之长,乐器如此珍贵,是由于材料极为重要。制琴手艺人一边比划一边介绍:“上好的琴面只有生长一百年左右的桑树木才能做出,原料必须好好地挑,毕竟乐器主要听的是声音。”

实践队员采访制琴手艺人。陶然摄

成立合作社,谱续新篇章

“天籁出渭水,古音彻九霄。”为了将天籁乐音传到更远的地方,新和县因地制宜,依托民族特色乐器文化,成立乐器制作合作社,打造“天籁加依”文化品牌,在传承保护民族艺术的同时,开辟当地致富助民新途径。

顺着路牌指引,队员们前去参观乐器制作合作社与乐器产业园,这里是乐器手艺人最为集中的地方。据了解,合作社统一制作标准,申请注册商标,实现专业化、产业化的乐器量产,不断扩大销售渠道。

合作社中制琴手艺人正在制作乐器。高澎博摄

产业园中专门划分有流水加工车间、产业孵化基地等区域,直播设备整齐摆放在房间内。目前,加依村的手艺人们已采用线上+线下销售模式,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乐器教学的录制视频,有时以直播方式宣传销售各式乐器。乘着互联网时代的春风,加依村续写乡村振兴的美丽新篇章。

研支双发力,共助南疆兴

除了在乐器制作地感受民族风韵,乡村教育也是实践助兴的重要课题。怀揣爱与希望,实践队员们开展多彩支教课堂,在寓教于乐中用热情与智慧一步步走进孩子们心里,与他们分享知识、探索世界,助力每一个希望成长。

传承文化之韵,探究教育之道,携手南疆之美,共筑振兴之梦,新和的明天定将更加美好。(陶然 高澎博 宋闻铭)

实践团到达新和县。许师旸摄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