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秘境中的“堂狼铜洗” 张氏斑铜的百年修为 文化
曲靖会泽“张氏斑铜”第十三代传人张伟,仍在“铜匠街”沿袭着斑铜制作。
云南拥有丰富的有色金属矿藏资源,素有“有色金属王国”之称,其中铜矿资源更是得天独厚。据考证在商代,云南的铜就已被开采利用,甚至在中原地区的河南安阳妇好墓中也曾发现过以云南铜制作的青铜器。1964年在云南大理祥云县大波那村出土的战国中期“铜棺”,是云南青铜器最大的一件。“铜棺”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曾多次出国展出,现存于云南省博物馆。还有云南江川李家山、楚雄万家坝、晋宁石寨山等地的古墓葬出土表明,从战国青铜器己十分普遍,各种生产工具、祭器、兵器、乐器、装饰品的制作显示出较高的冶炼加工技术。在这些青铜器中,有的表面经过镀锡、鎏金处理,有的镶嵌玛瑙、玉石。从造型上看,这一时期云南青铜器的地方民族特色比较显著,虽有些兵器如戈、矛、斧类与中原地区有些相仿,但铜鼓、编钟、铜枕等风格迥异。牛的造型以及由铜鼓改造而成的贮贝器,其风格为其他地区所罕见。
斑铜工艺品。
“堂狼铜洗”的前世今生 比欧洲白铜生产早15个世纪
汉朝早期,云南朱提郡(今昭通,西汉时期朱提郡辖会泽)就用“白铜”大量生产制作出高强轻质的“堂狼铜洗”器物,作为皇宫的盥洗器具和上层人物的陈设摆件。东汉时期朱提(今昭通、鲁甸)、堂狼(今东川、会泽、巧家一带)地区所造青铜器皿。两地均为云南古代著名的青铜冶炼制造基地。产品大都为盂之类民间生活用具和装饰品等,其中以洗为多。“洗”为古代盥洗用具。铜洗大部分是素面,部分底面有花纹和铭文。花纹有双鱼纹、鱼鹭纹、单鱼纹等。铭文有的有吉祥语,如“大富贵”、“宜侯王”之类嘉言褒词:有的是表示制作年代和产地,如“阳嘉二年朱提作”、“建初元年堂狼造”等字样。铜洗当时行销全国各地,著名于当世。今存铜洗多为传世珍品,属东汉中晚期器物。随着汉代中晚期铁器开始普遍使用,云南地区青铜器不再占有显赫地位,云南的铜制品如乌铜、白铜仍显示了较高的技艺水平。
曲靖会泽和昆明东川铜冶是历史上有名的“铜都”,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冶铜业是引领着会泽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今天的东川汤丹、茂麓等地,是铜矿开采区。白铜的生产是云南对世界冶金史上作出过重大贡献。公元384年常璩所著《华阳国志·南中志》中记载“堂狼今会泽、东川、巧家一带,出银、铅、白铜”。唐代以后传播到中亚、欧洲各地,被称为“中国银”。欧洲生产白铜的最早记录为1882年,比云南晚15个世纪。白铜耐蚀性优异,易于塑形加工和焊接,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较好的弹性,外表美观。在很长时期内是制造餐具、医疗器械和各种生活器皿的高级材料。在造船、电力、石油、化工、精密仪器、仪表等众多工业部门,都广泛采用耐蚀结构件的白铜制造。某些白铜因其特殊的电学性能而用来制造电阻元件和热电偶。至今,仍是一种消费量虽不很多但不能缺少的重要合金材料。
近代斑铜的生产、制作及销售多集中移至于云南昆明。昆明自唐代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南诏筑拓东城、至元代元元年(公元1276年)设行省以来,一直是云南经济文化的中心,各种手工业,其中包括铜制品都比较发达。元代重视手工业生产,并实行匠户制度,铜器工艺人受到保护和优待。明代,随着数百 万外地军民的移滇。斑铜至少在明代已见行世,而初始于何时何地,尚无考证,惟在东川一带有明代宮庭工匠张氏后人曾在云南澄江,因铜源奇缺,后移居曲靖会泽(昆明东川),以制造铜器为业,由此在会泽就形成“铜匠街”之说。
曲靖会泽白雾村的古桥至今巍然屹立,它曾是“堂狼铜洗”货运的必经之地。
张氏斑铜的百年修为 妙在有斑贵在浑厚
会泽古城地处滇东北高原,乌蒙山主峰地段。古城亦称会泽石城,其始建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由时任东川知府崔乃镛主持建造。历史上此地出产铜,因此有了“铜商”之名。在古代,铜是重要的铸钱材料,全国十省八府都在会泽设立专门的办铜机构和采办京铜,各地的官坤、富贾、工匠、平民也随之纷纷涌入会泽。一座城市,总会有许多文化的标志;一个地方的整体文化环境,对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一件“金斑”的会泽斑铜、一曲精雅的堂琅古乐、一道精美的稀豆粉小吃,都会让人联想起这座已有300多年历史的滇东北古城。会泽的繁荣既有铜厂崛起的根源,又是重教好文的结果。这种传统,至今仍能在会泽会馆中找到蛛丝马迹。会泽古城的繁荣依赖于会泽铜矿业对各行各业的带动,乾隆时期,清政府已经把铜矿开采的重点转移到国內;东川会泽一带的铜矿得到了极大的开发,铜厂在最鼎盛时期达到33个。今天,走进古城,我们所看到的深深浅浅,远远近近,无不与文化环境紧密相连。老城十字街是古城的中心,一横一纵两条街道交会构成个“十”字,加上方形的城墙,整个古城其实就是个“田”字形。会泽会馆林立、寺庙众多,民居民宅独具特色,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据统计,会泽古城有馆藏文物8000余件,其中国家级文物67件。明清时期曾建有会馆、寺庙108座,特色民居65处。以八大会馆为代表的会泽会馆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会泽会馆群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去处,也是值得深入挖掘其文化內涵的地方,同时也因它连结着岁月的古今。这,便是年代的价值。
2021年的阳春三月,我们沿着二道巷步行十分钟来到江西会馆,江西会馆俗称江西庙、万寿官,是江西人在会泽县城建的会馆,建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为三进两跨院,建有门楼戏台、正殿、后殿。在江西会馆,你能看到中华国粹,铜器之宝——张氏斑铜。这张绚丽的会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片,不仅展示弘扬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第十二传承人张克康的百年古法张氏斑铜技艺,也是对铜匠街第一家匠人精神最好的激励与褒奖。
从古城穿城而过,我们来到会泽古城街道铜匠街24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斑铜制作技艺第十三传承人张伟的传习所。从院子里传出清脆的金属敲打声,我们的到来,打断了张伟工作,他放下手中的活计,带我们一行径直走进一楼张氏斑铜陈列展示间,博古架上琳琅满目,流光溢彩的精美斑铜,让人眼花瞭乱。张伟介绍说:这些斑铜作品中,既有传统的鼎、瓶、樽等器皿,也有创新的人物、动物等新的造型。这些斑铜在材料和工艺上,有“生斑”和“熟斑”,各种工艺精致细腻,造型比例协调,斑纹与色彩独树一帜。
张伟表示,会泽斑铜的制作工艺有别于青铜器,这种人工多种金属合成的工艺烧铸成型后,在表面形成不同规则的自然晶斑,流光溢彩。《滇海虞衡志》记载:“锤造炉瓶成冰形,而斑斓者为斑铜”,斑铜是会泽独特的一种民间手工艺,采用含铜量在90以上的自然铜为原材料,经过手工艺人手工锻打之后,使得其中含有的其他金属元素“再结晶”而产生斑驳的金属纹,再经过净化、烧斑、精加工、打磨、抛光、露斑等二十余道工序,并通过一些特殊方法处理之后,把这些金属斑显现出来,历时两三个月才能完成。采用传统的手工锻打的生产方式称之为“生斑”。而“熟斑”是选料以现代冶炼技术而得的铜(纯度大于99,如电解铜),用传统与现代工艺技术制作而成的器物件。一件好的作品,是要经过时间磨砺的,唯有经过时间的打磨,才越显现出它的生命力,斑铜“妙在有斑,贵在浑厚”。
从张氏家族迁至会泽后,制铜业蓬勃发展,会泽也成为滇铜京运第一站。铜乡之名远播四海,亦是斑铜起源之乡。张氏祖籍南京,自古为铜匠世家,时逢明末乱世,张氏举家移至滇北,至康熙末年迁徒会泽定居,恰逢东川铜矿开采冶炼极盛之时,遂自成家号,广制铜器。几百年来,会泽“铜匠街”众多铜匠相聚一街,以制造铜器为业,这一传统造就了一代代艺人,使我们的会泽铜匠人才济济,并成为名副其实的“斑铜起源之乡”。
张氏制铜技艺仅以家族传承,许多技艺是不对外人传授的,斑铜古法沿袭至今,也只在我们张氏传承。张氏先辈曾参制明宣宗时期宫廷祭器大明宣德炉。1914年张氏第十代传人张宝荣、张宝华兄弟亲制斑铜“九龙鼎”,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银奖,名噪一时。今会泽所制古法斑铜,皆出自我们张氏之手,后世亦有工匠研制新法制铜,然出产铜器之色泽美感、精致细腻,皆不可相提并论。2008年6月,斑铜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张伟的父亲张克康,作为张氏第十二代传人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斑铜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是云南斑铜工艺唯一的一个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张伟自幼受家传技艺和父辈传统教育的影响,对传统纯手工斑铜制作技艺耳濡目染,跟随父亲系统性地学习了整个斑铜制作工序。大学毕业后曾应聘进入国企,为继承和弘扬斑铜工艺,辞去了稳定的工作,回到家中研究斑铜的制作技艺。2013年10月,张伟在斑铜保护和传承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被评为曲靖会泽斑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传承人、云南省第一届云岭技能大师、张氏斑铜制作技艺传习馆馆长。记者向张伟提出,能否把张氏第十代传人张宝荣、张宝华兄弟亲制斑铜“九龙鼎”,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银奖牌给我们看看,张伟说,我们家世代做斑铜,祖辈匠人的生计也不好讨,据说曾为生存无奈之下卖了渡一时之难,其中一度歇业,为了生活,父亲母亲都转行做其他行业,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我们才从新拾起祖业。现在我们赶上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祖国越来越强大,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裕,经济的繁荣必然带动历史文化的复兴,我们要好好把握这一历史机遇,让这门传统技艺在我这代好好传承下去。
当下,从国家和云南省都非常支持斑铜产业的发展,对我们手工业和匠人非常关心,2019年3月张伟被评为云南省“万人计划”首席技师,每年有十万元的扶持经费,一共五年。会泽县团委和曲靖市商业银行都给张伟贷了款,下一步准备建立会泽斑铜文化创意产业园,将生产流程搬到工业园区,扩大生产规模,规划面积5-8亩,引进先进3D打印、中频炉、氩伏焊等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提高研发水平。目前除了铜匠街家里,江西会馆,也在新城区成立了展示馆。2012年建立张氏斑铜制作技艺传习馆后,张伟将一面带徒传艺,一面组织起了一批年轻的骨干力量,根据会泽独特的元素进行设计开发,让斑铜花色品种更多样,体现会泽特色的同时,融入更多的时尚元素。还和云南艺术学院、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艺术学院等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培养斑铜制作技艺接班人,在张氏斑铜传习馆挂牌设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定期不定期到职业院校进行授课,让有文化、有知识的年青人喜欢斑铜,愿意学习斑铜技艺,并加入到我们的团队中来。一有机会就走出去参加各种交流活动,把这门技艺推出去,让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建设和投资。
近年来,由于受“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效应的影响,前来会泽进行考察、研究、观光的专家、学者及新闻的人士不断涌入,使这个昔日宁静的滇东北会泽古城不再沉寂。而“会泽斑铜”一名,竟成了云南历史文化绚丽的一张名片。(通讯员张美琼 顾皓楠)